前不久,三伏潭鎮(zhèn)熊灣村在外辦服裝廠的胡中清開著小車回家,神清氣爽。
胡中清說,以往回家,小車進不來,也沒地方停。“都是羊腸小道,把車停在路邊,人家不好走,弄得不好,車子還掛‘彩’。”
胡中清說的這條路,是市財政局工作組牽頭修的。
市政財局工作組組長鄢烈成告訴記者,短短四五個月,市財政局工作組與三伏潭鎮(zhèn)、熊灣村投入50多萬元,接通了斷頭路,改造了泥巴路,修好了組級路,形成了村與組,村與主干道路路通。
作為三類村,今年6月初,熊灣迎來了市委派來的市財政局工作組。
“時間不長,變化很大”。走進熊灣,村民們都說工作組“好”。
有人說,工作組進了村,村“兩委”的辦公場所多了一個功能--黨員群眾服務大廳冒出來了。“張家的小孩要上戶口,能到那里去辦手續(xù);李家的媳婦想外出打工,可到那里去登記。”
還有人說,工作組進了村,村里還建起了籃球場。“這是開天辟地頭一回。”
“給錢給物,不如‘給’個好支部。”
工作組進村不久,和鎮(zhèn)黨委一起改選了村黨支部,吸收了新鮮血液,補充了三名年輕有為的村干部。辦過多年木材加工廠的鄭享紅接過帥印,當上了村支書。
好支部,當頭一炮化難題。
熊灣有300多畝“大包田”10年前以低價出租,村級減收,村民們有意見。工作組廣泛聽取老黨員、老干部和群眾意見,支持村干部“新官理舊事”。230多畝地一競拍,‘拍’出了人們的想像,畝均成交303元,比原先高出一大截。3年內,村里每年可收入10萬元,增收近5萬元。
熊灣經驗在全市開花結果。
熊灣,人稱窮灣。“一夜越過溫飽線,三十年未跨富裕坎。”
熊灣“牛”起來,關鍵靠“造血”。
熊灣人有個夢,想依托德豐公司養(yǎng)櫻桃谷鴨。工作組成了圓夢人。
彭偉民,人稱“老鴨拐子”。50多歲的他幾年前想重操舊業(yè),可是缺點錢。工作組四處張羅,幫他籌款,向上申請補貼,支持他在全村個建起了一個400平方米的鴨舍,幾個月賺了2萬元。“偉民效應”逐步形成。
熊灣人還有一個夢,想流轉土地,洗腳進廠,洗腦進鎮(zhèn)。工作組牽線搭橋,讓夢想飛揚。眼下,全村已有300多畝農田流轉給了9個種糧、種菜大戶,600位村民成了產業(yè)工人。(記者陳國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