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氣好的話,這批西瓜5月份可以上市了!”4月21日,移民世友一家正在瓜棚里忙活。連日來的陰雨天,讓他對西瓜的上市擔憂起來。
世友是丹江口庫區(qū)鄖縣人,48歲,是大棚種植的“土專家”。2010年因南水北調工程,隨3000多人遷入我市,被安置在長埫口鎮(zhèn)三垸村。
遷入后,看著分配的田地,世友又燃起了大棚種植的想法。正當他信心滿滿準備大干時得知,搭建一個大棚至少得花8000元,還不包括種子錢。這讓世友犯了難。
這時,村里宣傳起扶持移民的相關政策,根據移民扶持辦法,每個大棚政府將補貼3000元。世友得知后,趕緊申請,一口氣弄了四個大棚,種起了兩季西瓜、一季辣椒。2012年,靠大棚種植,世友年收入達10萬元。
看到世友大棚種植效益好,其他移民也跟著他搞起大棚種植來。如今,共搭建大棚14個,個個都鼓起了腰包。據了解,截止去年底,全市移民共搭建大棚100多個,總面積達到112畝。
“不光是種經濟作物有補貼,養(yǎng)殖和購置生產機械、技術培訓樣樣有。”市移民局工作人員說。
移民勤是80后,在鄖縣是養(yǎng)豬大戶。遷入西流河鎮(zhèn)北口村后,想建一個養(yǎng)豬場,可成本高達80多萬元,這讓他有心無力。
市移民局了解情況后,一次性補貼20萬元。現(xiàn)在,勤的養(yǎng)豬場存欄380多頭。預計今年6月,主廠房建成后,養(yǎng)豬規(guī)模將達到1500多頭。
“養(yǎng)豬場投產后,準備再建個屠宰場,實行生產屠宰一條龍服務。”勤興奮地說。
“很多移民遷過來后,手上有技術,但資金有限,致富的積性大受打擊,扶持資金給他們壯了膽。”市移民局工作人員說。
據了解,早在2011年,市移民局制定了南水北調移民生產扶持辦法。截止今年4月21日,我市用于南水北調移民生產的資金達到了288萬元。(記者 劉賢雙 見習記者 周青)